聚氯乙烯发泡塑料注塑成型故障的排除 |
故障名称 |
成因及对策 |
溢料飞边 |
(1)模具密封不严.应维修模具. |
|
(2)冷却速度太慢。应提高冷却效率,增加冷却速度,好在底模通冷 |
|
却水,冷却效果较好。 |
|
(3)注射量和供料过多。应适当减少。 |
|
(4)塑化时间和注射压力配合不当。在测定出压力和发泡时间的关系曲线 |
|
后,合理调整注射压力和发泡时间。 |
|
(5)料模内衬板翘曲变形。应对内衬板进行修理或更换。 |
|
(6)液压系统漏油造成合模力不足。应维修液压系统。 |
|
(7)销模钩子上的弹簧太松。应调换弹簧,增加钩子的拉力。 |
|
(8)定型时间不够,制品表层尚未冷透,第一次开模时中间的热料突破表 |
|
层外溢。应适当延长第一开模时间。 |
起大泡 |
(1)发泡剂的粒径太粗,分散不均匀。一般发泡剂需经三辊研 |
在料筒内产生 |
|
磨机研磨2~4遍,将其研细后使用。 |
|
|
(2)捏合及造粒时加工温度太高,发泡剂过早分解,粒子有 |
|
|
发泡现象。应适当降低捏合及造粒温度,挤出的粒子切开时 |
|
|
不能有小泡。 |
|
|
(3)熔料在料筒种滞留时间太长或加工温度太高。应采用快 |
|
|
速预塑,已塑化的熔料应一次注完,并尽量采用一机多模生产。 |
|
|
(4)螺杆背压太小,熔料在料筒中受热膨胀。应加大背压, |
|
|
使熔料内所含的发泡剂受热分解后无预膨胀的机会。 |
|
|
(5)料筒端部漏料,在端部出口处形成低压区,导致熔料在 |
|
|
出口处膨胀形成气泡。应适当降低出料口 |
|
|
温度,好在出料口部采用节流阀式结构,封住端部出口。 |
|
|
(6)再生料回用比例不当。应适当减少其用量。 |
|
|
(1)型腔设计不合理,型腔太薄,料流不畅,模内气体有 |
在模具内产生 |
|
时被熔料包围无法排出而形成大泡。应修改模具,在大泡固定 |
|
|
出现的部位开小排气槽;要合理设计制品厚度和表面花纹,降 |
|
|
低各部分的流动阻力,使熔料流动顺畅。 |
|
|
(2)注射压力太低或注射速度太慢会导致熔料在充模过程中 |
|
|
膨胀,形成大小不一的泡孔。应适当加快注射速度,提高注射 |
|
|
压力。 |
|
发泡倍率太大 |
(1)发泡剂投料量太多,致使发气量过高。应测定发气量,准确投料。 |
|
(2)增塑剂用量太多。应适当减少。 |
|
(3)起模温度太高。应降温出模。 |
|
(2)保压时间太短。应保证制品完全定型后出模。 |
发泡倍率不够 |
(1)发泡剂投料量太少,致使发气量不足。应测定发气量,准确投料。 |
|
(2)增塑剂用量太少。应适当增加投料量。 |
|
(3)制品在第二次加工时,第二次膨胀时间太短。应适当延长加工时的蒸煮 |
|
发泡时间,而且第一次和第二次发泡时间间隔不能超过12小时。 |
|
(4)当制品表面有烘漆样花纹时,表明第一次开模膨胀发泡太慢。应适当缩 |
|
短第一次开模时间。 |
|
(5)当制品表面有小气泡鼓出时,表明注射温度太低。应适当提高注射温度 |
|
但是,如果成型温度提高后仍发不出泡,应进一步缩短第一次开模时间。 |
孔径不均 |
(1)发泡剂颗粒大小不一致,分散不好。应对发泡剂进行研磨处理后使用。 |
|
(2)注射压力太低或注射速度太慢会导致熔料在充模过程中膨胀,形成大小 |
|
不一的泡孔。应适当加快注射速度,提高注射压力。 |
|
(3)成型温度偏高。应适当降低。 |
|
(4)料筒内存料滞留太多。应设法通过一模多腔等方法减少存料。 |
|
(5)螺杆背压不足。应适当提高。 |
实心凹陷 |
(1)制品太薄,熔料在充模时受到较大的流动阻力,造成某些部位压力低充 |
|
模不足。应合理设计制品厚度,一般要求未发泡厚度在6mm以上,切尽量使其 |
|
厚度均匀。 |
|
(2)冷却不均匀,某些部位冷却太快,发泡困难。应使制品冷却均匀,模具 |
|
的冷却系统必须根据制品的形体特点合理设置。 |
浇口凹陷 |
(1)浇口截面尺寸太大。应适当减小。 |
|
(2)保压时间太短,退模太快。应适当延长保压时间。 |
|
(3)成型温度太高或太低。应适当调整。 |
|
(4)成型机液压系统出现故障,注射压力不足。应维修液压系统,提高注射 |
|
压力。 |
流料痕 |
(1)成型温度太低或各加热区域的温差悬殊太大。应适当提高成型温度,以及 |
|
调整各部分的加热温度。 |
|
(2)注射速度太慢。应适当加快。 |
|
(3)供料量不足。应适当增加供料量。 |